为什么有人认为产业升级能立即解决大众就业岗位的问题?
来源:观察网    时间:2023-04-03 11:18:49

为什么有人认为产业升级能立即解决大众就业岗位的问题?

最近和一位第三产业大佬聊起了这个问题,先说说我的看法。

其实如果以历史的视角来看,过去这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,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。


(资料图片)

最近这段时间,媒体上有关孔乙己脱不脱长衫的话题很热。我其实是有些话想说的,但我不想在这个节点陷入到两方的情绪对立中去,或者说我既不想恰流量的烂饭,也不想无故让自己挨顿骂。但就孔乙己这个事,有一点倒是能肯定的,那就是现在很多人纠结来纠结去,无非是“脱不脱长衫”的问题,而不是能不能吃上饭的问题。

这看起来是一句废话。但是,仔细想一想的话,也会发现有不可思议的地方。

我小的时候,猪肉四五块钱一斤——之所以记得清楚,是因为我经常跟着爸妈去买菜。而那个时候,身为公务员的我爸,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是三五百块钱。我上小学的时候,我爸为了给我补营养,又找附近养牛的人定了鲜牛奶,一天一块钱,养奶牛的人送到我们家来。装牛奶的瓶子就是那种输液瓶,容量大概300ml左右,比今天普通的袋装牛奶的容量略高些。

换句话说,在1990年代的时候,我爸这种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能买七八十斤猪肉、三五百袋牛奶。

而当时,我每天喝一袋奶,就要花掉我爸10%的工资。

在当时来说,这个收入其实也不高,不过大多数人却连这个收入都达不到。当时,南方的一些工厂在我们当地贴的招工通知,三五百块钱的工资的工作,也都有人抢着去。

按照今天的猪肉价格来说,七八十斤猪肉、三五百袋牛奶对应的价格大概是1000块钱左右。在今天,一个年轻人说找不到月薪一万的工作,那实属正常,但对一个具备正常劳动能力的人来说,即便是在小县城,找个月薪2000的工作也不会难。

就是这2000块钱,其实已经可以过上比20多年前同龄人好的多的生活了。

现在很多人说,如果不读书的话,就可以安心去电子厂打螺丝。这句话很有意思,因为这句话默认了一个前提,那就是去电子厂打螺丝也能挣钱,而且也能养活自己。只不过,让人纠结的是脱不脱长衫的问题。

实际上,即便是去电子厂打螺丝,现在的工作环境比起前几十年前来也好了很多——放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,那是南方骨科医院的黄金年代,基本上上点规模的医院,每天都能接十台八台以上的断指手术。而今天,深圳市一年加起来的断指手术的数量,还不如20年前一个普通医院的手术量。

尽管今天还有很多工作依然辛苦,很多人的生活压力也很大,但客观来说,即便是同样的底层工作,如今的工作环境、工作危险性等等也比之前小了很多。

这其实是今天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。在“工作”这方面来说,并非是国内的就业岗位真的不够,而是说很多人出于主观或者其他原因,已经看不上一些工作。同时,现在的很多工作也并不是养不活自己,而是达不到他们对于理想的生活状态的期待。

在这个角度上说,指望产业升级能解决社会矛盾是不可能的。即便是在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,“好工作”的数量也是有限的,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,还是要回归到正常的工作中。我上小学、中学的时候,某些初到国外的人总是称赞国外的劳动力素质高,人家商店的售货员都是大学生,中小学老师都是名校研究生。但是,今天再看的话,这些研究生真的是出于个人爱好才当小学老师的么?这背后有没有那么一点不得已呢?如果这些人可以在小学老师和华尔街投行之间选,又有几个人会选小学老师呢?

所以,对于产业升级这事,我从来都只会从产业升级的角度说产业升级,其他的我都不会说,因为说了也没用。

如果说产业升级唯一有用的话,那就是在今天居然可以出现孔乙己文学了——这并非说反话。固然,经济发展增速放缓、就业环境恶化的情况不容否认,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一些人纠结的已经不再是找不找得到工作的问题,而是找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。而且,即便是随便做个外卖骑手、电子厂螺丝工,一个月挣个三五千也不难。这其实恰恰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,中国的产业升级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众就业岗位的问题——如果不相信我说的,可以问一下自己的父母他们当年的工作与生活环境,看我说的是否属实。

用一句话来概括,产业升级的确可以让更多人送个外卖就能天天吃肉吃到撑,但他解决不了人愿不愿意脱长衫的问题。可在产业升级之后,真正困扰社会的,却恰恰是“长衫”的问题。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